11月9日下午,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办,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公共治理学院(以下简称“公治学院”)共同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讲座在我校东莞校区定静楼②A202开讲。 本次讲座由公共治理学院首席教授陈瑞莲教授主讲,行政管理专业汪玉叶教师主持,周云书记、杨卫华副校长在百忙之中抽空出席本次讲座并在会后与陈瑞莲教授就此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公治学院徐文俊院长以及公治学院多位教师出席本次讲座,两百余名师生到场学习。
(图一:汪玉叶教师主持讲座)
陈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大事,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来考察并为粤港澳大桥主持开通仪式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被赋予政治意义。湾区建设还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各国华商高度关注湾区建设,反应热烈。陈瑞莲教授表示我校地处湾区中心,也是未来科技创新走廊的中心点,我们身涉其中,不能不关心湾区建设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陈教授主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和建设的挑战与对策两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讲座内容。
(图二:陈瑞莲教授精彩开讲)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陈教授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国际上区域主义、区域化发展迅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一带一路”等先后产生和推进。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湾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国内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了市场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陈教授表示,纽约湾区主要是金融中心,东京湾区是先进的制造业中心,旧金山湾区是科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功能的综合体: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很独特的地位;珠三角的东莞、佛山、中山等周边地区有全球最好的制造业平台;而深圳是国内乃至国际性创新能力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广阔,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陈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湾区建设的挑战与对策:首先,“一国两制”下的制度政策性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基本格局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三种货币制度、三种法律体系。大湾区建设既要保证“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又要面对港澳及内地之间不同的行政、法律、关税体系,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价值体系、政策规定、办事流程等,因此,相关制度、政策及办事流程方面的障碍亟待克服。
其次,产业体系及科技创新问题。陈教授指出湾区产业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产业结构雷同,内部竞争激烈;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创新协同发展能力不足等。因此,一要深度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专业服务业合作;二要突破制度壁垒,加快实现产业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三要完善产业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人才合作示范区;四要探索建立横向协商与纵向协调结合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五要加快推进湾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再次,生态环境问题。珠三角城市面临着日益突出的水环境品质、酸雨以及臭氧等问题。湾区迅速工业化后,陆源污染物排放引起空气、土壤、水质的污染,治理难度大且成本高昂。同时,珠江湾周边很多城市都在实施或准备填海造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会造成人才流失,形成制约湾区发展的瓶颈。因此陈教授谈到,这些问题亟需湾区各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力气共治、共管。
最后,民生建设问题。陈教授谈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中央的要求,目前内地政府在对港澳同胞在内地的教育、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的民生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
(图三:讲座现场)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积极发言提问。针对学生提出“世界上三大湾区都有各自专业的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怎样才能突出重围?”、“相比于旧金山湾区较成熟及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粤港澳大湾区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或者政策有何不同?”等问题陈教授作了详细地解答。她认为,现阶段湾区肯定是与公认的三大湾区有距离,但香港是一个金融中心、深圳广州有科创基础、佛山东莞广州等是制造业中心、加上湾区面积优势和政府扶持,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陈教授说,硅谷能把世界顶尖的人才吸纳住,依靠的是政策和平台,现在我们国家也正在加大力度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地引进和借鉴其它成功的案例。
(图四:学生提问)
讲座最后,汪老师向陈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能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图五:师生合影留念)
公共治理学院学生会供稿
文/孙杨琳、毛丽连
图/刘璇、杨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