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合 共谋深化——
第七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发展政策深度融合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9月17日,由广州新华学院和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主办,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和广州新华学院科研处承办的第七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发展政策深度融合专题研讨会在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汇聚粤港澳三地学界、政界与实务界的专家代表,围绕政策融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机遇。
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上,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代表主办方、广州新华学院科研处处长谢祥云代表承办方致辞。王庭槐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也体现了学校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历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要归功于徐文俊院长多年的学术主张和辛勤耕耘,也得益于陈瑞莲教授在公共治理学院担任首席教授期间所创设的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研究平台所奠定的学术基础。王庭槐校长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深入研讨,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图1: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副院长罗亮梅主持开幕式,代校长宣读致辞)
科研处长谢祥云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支持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各界专家表示感谢,并分享了学校近年来的科研进展:我校不仅顺利通过本科合格评估,还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刊发表论文实现突破,核心期刊发文量位居全省民办高校首位。公共治理学院在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并承担多项纵向和横向课题,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希望公共治理学院继续深化科研组织与服务,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申报中实现新的突破。

(图2:广州新华学院科研处处长谢祥云教授致辞)
专题演讲与课题汇报
研讨会汇报环节,设港澳专题分享与三地发展课题汇报,由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王光辉主持。

(图3: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光辉主持)
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会长朱伟幹以《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困境突破与未来展望》为题作专题演讲。他强调,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节点城市,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在融入大湾区过程中仍面临法律体系、市场规则、产业协同等多方面挑战,尤其在中小企业融入、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现实瓶颈。展望未来,澳门应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重要平台,持续推进法律衔接、市场一体化与产业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与内地融合,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图4: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会长朱伟幹作主题演讲)
华南师范大学杨爱平教授对朱伟幹会长关于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现实困境的分析表示认同。他特别指出,澳门应积极响应中央对澳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新定位与新要求,主动对接湾区政策与规则体系,深化与横琴合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衔接与文化共融,以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图5:华南师范大学杨爱平教授进行点评)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黄淇梵博士带来了《文化融合作为城市营销核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IP的共建与品牌价值实现路径》的课题汇报,他以品牌管理、整合营销和全球化传播作为切入点,选择文化融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作为破题核心,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共创等路径实现“文化符号”到“消费场景”再到“区域品牌”的价值跃升。

(图6: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黄淇梵博士作课题汇报)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与创业联盟执行秘书长兼主席黄恩华在点评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是三个不同社会文化的结合,强调国家安全是融合的首要出发点。他提出应结合时代信息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IP,并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如纽约和伦敦的唐人街的文化融合案例,推动大湾区文化融合在国际舞台上的创新。

(图7: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黄恩华主席进行点评)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黄俊元博士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融合实践——以广州市海珠区港澳人才就业驿站和南沙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例》为题,他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路径探索-服务融合-保障融合-功能转化”的四阶段融合模型。黄俊元博士通过对两地实践案例的剖析,指出当前面临的制度壁垒与财政差异等现实挑战,并针对性提出推动制度统一与实施弹性融合机制等对策建议,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建共赢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图8: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黄俊元博士作课题汇报)
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秘书长欧得志对黄俊元博士的汇报,从实践角度做了相应补充。他提到港澳人才就业驿站项目落地海珠区具有一定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他建议通过加强产业信息宣传、就业环境优化等来解决,并提到东莞潮玩产业吸引港澳人才的成功案例,认为政策复制是验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图9: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秘书长欧得志进行点评)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官心博士聚焦《跨代学习与心理赋能:促进长者数码共融的实证研究》,分享了香港智慧医疗和长者科技赋能的实践经验,强调政策、技术与老年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通过长者数码学堂、智慧城市历练和跨代合作等方式,帮助老年人适应新科技,并指出培训显著降低了长者的科技焦虑,提升了他们的使用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

(图10: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官心博士作课题汇报)
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理事长庞欣新对官心博士的汇报提供了澳门案例。她指出,电子化与数字化进程带来便利的同时,澳门长者融入大湾区生活造成了适应障碍。她特别强调了智能手机等终端使用的“双刃剑”效应:既可作为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工具,也伴随出现电信诈骗等新型风险。她表示,期待未来能与专家学者继续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共同推动大湾区长者友好型社会建设。

(图11: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理事长庞欣新进行点评)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陈子森老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政策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研究》中,横向对比了粤港澳三地的养老保障与医疗制度,探讨港澳长者“北上养老”的政策衔接现状,论述养老金衔接、公共服务衔接、医疗资源衔接等现行问题,从顶层设计、社会支持等多维度提出可行性对策。

(图12: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陈子森老师作课题汇报)
杨爱平教授对陈子森老师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立足现实、分析深入,尤其在跨境养老所涉及的多重制度差异与政策协调难点上,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见解。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理事林瑞光进一步指出,该课题契合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他强调,当前澳门长者北上养老的需求持续增长,内地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及资源配置方面承担了较大压力。与此同时,林瑞光也探讨了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地位及其相应的维护成本,倡议应更加重视并善用这一文化资源,推动跨境社会政策与多元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实现更可持续和公平的区域协同发展。


(图13:华南师范大学杨爱平教授和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理事林瑞光分别点评)
本次研讨会聚焦的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发展政策深度融合主题,源自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张紧跟教授主持的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科研能力提升项目(2024年)。研讨会上,张紧跟教授就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核心框架做了简要介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围绕政策衔接的难点、机制创新的路径以及协同治理的可行性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为项目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具建设性与指导性的意见。

(图14:会议现场)
闭幕式
闭幕式上,原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陈瑞莲首席教授回顾了公共治理学院系列学术会议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学院在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让她倍感欣慰的是来自公共治理学院的四位年轻学者学术呈现,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现实关切。她鼓励公共治理学院在此基础上,持续夯实研究根基,厚植学术优势,推动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原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院长徐文俊教授也对四位青年教师的学术汇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研究内容扎实、具有前瞻性,体现了学院的科研活力。徐教授指出本届会议聚焦“粤港澳三地政策深度融合”专题,议题鲜明、富有现实意义。他鼓励青年学者继续致力于具有学院特色的深入研究,不断凝聚学术方向,形成更具标识性的科研品牌。

(图15:原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首席教授陈瑞莲作总结发言)

(图16:原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院长徐文俊教授作总结发言)

(图17: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总结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研究构建了高层次、多维度的学术对话平台,也为青年学者创造了融入学术前沿、激发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通过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以及与会各方所形成的共识与建议,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与发展实践注入新的动能,进一步推动国家战略纵深实施。作为主办方,广州新华学院将持续拓展跨学科、跨地域的协作网络,强化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共同助力大湾区迈向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
文/田婷
图/安晏乐、黄绮炜
初审:陈靖敏
复审:刘玉漩
终审:罗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