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赋能,创新发展】我院教师参加“第十二届公共管理骨干教师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论坛”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09-23 17:04:02

【以学赋能,创新发展】我院教师参加“第十二届公共管理骨干教师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论坛”

2024年7月31日-8月2日,公共治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副主任区展玲带领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汪玉叶、郑海静、陈子森与田婷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了由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第十二届公共管理骨干教师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论坛”。行政管理老师谢霞飞、范艳红与范毓莹也同步参与了线上会议。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公共管理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主题,共话新时代公共治理的发展未来。论坛为期三天,内容涵盖了数据治理、范式创新、城市治理、基层治理、党与国家关系、机构改革等方面。

7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教授发表了题为《转型的治理与治理的转型——新科学典范的视角》的演讲,介绍了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十种新科学典范,以方法论视角探讨治理转型的新时代内涵。浙江工商大学郁建兴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革命》的分享,他指出,科技革命重塑了公共管理的实践场域与技术能力,与公共管理范式互为表征,数据治理与算法治理是新范式的两大基础问题,对数据和算法驱动的组织形态,治理形态的研究成为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的理论成果。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讲授的主题为《共生型治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形态》,她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为例,阐述了共生型城市与共生型治理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8月1日,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以《中国政治的双重性:经验描述、结构生成与理论思考》为题作了分享。他指出,中国政治具有双重性,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政党与国家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中国的政制是区别于西方政制的新类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意味着一场知识(范式)革命。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发表了《如何提升研究问题的质量》的主题演讲,就从哪里发现问题、如何提升问题的价值、理论和经验对研究问题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论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柏瑛作了题为《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三重逻辑:治理转型的叙事》的分享,她指出,中国基层治理的三重逻辑分别是政治与行政逻辑、市场逻辑与自治逻辑,基层政府组织的体制性调整方向为加强责任属地化与属地管理、理清条块的事权关系、加强协同治理。

8月2日,中山大学肖滨教授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波机构改革》的讲授,他以“领导权——治理权”作为分析框架,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波国家机构改革。他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就《数据资源与公共治理:理论、实践与案例》主题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公共治理学科的整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论述了政务服务数智化转型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场景,如广东与福建“数字政府”建设、人脸识别、AI量化天气预报、数字孪生技术促进应急治理现代化、杭州“智慧应急”建设等实践。

本次研讨会为学院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与全国顶尖的公共管理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参会的教师对中国政治、新科学范式、数字治理、基层治理等领域有了更前沿的认识。通过学习与交流,行政管理专业将响应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探寻数字治理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融合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1:与会教师合影

 

    /图:陈子森

 办公地址:

东莞校区格物楼2B109(523133)

 联系电话:

(0769)-8267683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