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并非突如其来,并非猝不及防。公治院的老师们,在疫情时隔一年后的6月,再次拾起看家本领,满满的教育自信!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疫情防控下,老师们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呢?
来看看公治院的探索吧!
一、我们在践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探索在线教学升级
如果说去年疫情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是我院1.0版本,那么今年短短的1个月教学升级到了2.0版本。因为,我们体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内涵不仅仅是“教什么?”和“学什么?”,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教学如何设计?学生怎样学习?”。
以下侧重“教”的角度来谈。此次在线教学初期正值15-16周,既将进行课程尾声,老师们的教学有条不紊。随着学校要求17周结课,18周进行通识教育的通知发出,老师们意识到进入疫情攻坚期了,此时,学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最为关键。抗疫一线的老师在服务学生的后勤,守护学生的安全。那么专业课老师,又是如何通过线上各种教学活动,去安抚学生的呢?
饶新龙老师的“峨眉山文景导览”课程,可以说与专业课真没关联,但他就是因为这个著名景点与学生建立了最稳固的联接,因为学生看到了他的爱好与执着,在专业课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上周,饶新龙老师开的“社工影视作品之解说与赏析”以及刘冬冬老师的“影视社会变迁”课,进入了学生视野。问及他们为什么要开这些课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如何既舒缓学生的紧张又能学到专业知识?——无疑,社会题材电影课程的开设就是最好的答案。问及如何与专业结合,饶新龙老师展示了《晏阳初》电影赏析的几个互动题:(1)为什么要做“定县社会调查报告”?对应社会工作中的哪个步骤?(2)如何理解“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感化农民,先要农民化”?(3)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的故事给了社会工作者什么启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问题层层递进的深入,老师拨云见雾的引导,学生反映学得既丰富又轻松!
如果说电影是一个链接点,让教学设计既轻松又不失专业内涵。那么,链接后如何维持互动呢?
又有老师探索了一个中午“云聚餐”专业会,到今天写稿时,已经开了十一餐。可能有老师说,这种“加餐式加课”、“直播做饭吃饭”、“唱歌接龙”,也是“教学设计”?我们想说,广义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包容,特别是学生隔离期间,这是一种与学生的身心互动,以互动建立联接,以联接促进下一步更好的专业教学。
还有老师想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天天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呢?公关专业李晓倩老师的“倩倩老师艺术公开课”的作业设计,就是疫情隔离期间一个亮点,让学生每晚一小时完成一个作品,与其说是作业,不如说是每天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奖励。学生在有收获之余,也会懂得持之以恒。
在上述老师的带动下,其他老师的创新还有许多许多,这种不拘一格的多元化教学设计,是疫情教学下的亮点,更是一种在线教学的升级,因为我们自己探索出了一条如何促进专业课教学的新思路。
二、我们在挖掘: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实现有效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离不开“教学素材”。疫情期间,随处可得的新闻素材、身边素材都很接地气,如果用于教学,更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
公共治理学院副院长,公共关系学专业的谭昆智老师,在素材挖掘与专业教学上,值得我们学习。他给学生布置了五道题,分别是:1.谈谈这段时间封校后的想法?2.班里同学有什么想法与困难?3.你觉得这次抗疫工作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与教育?4,能否以新华为例,谈谈应急管理的成功之处?5.从专业角度分析,你能否撰写一篇1000字的小文章?
上述五题中,有嘘寒问暖,有课业要求,更给学生树立了一种专业的担当!可能你要问,什么是专业担当?应急管理是公共关系学专业危机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就是一种实践,引导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是用专业去担当,用大爱去尽责。
胡良友老师在七一建党庆祝日上午,组织同学准时收看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直播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在群里组织同学们谈感想。同学们纷纷感言:“清澈之爱,只为中国!”、“热泪盈眶,一时语塞,千万言语堵于胸口,双拳不自觉的握紧”、“就如这次疫情,她也让我切身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真实关怀”、“备受震撼的同时,也再次体会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胡老师及时的一一点评、鼓励:“老师与同学们有同感,东莞疫情防控,政府措施及时,得力,效果不错!”我想,胡老师的教学,是挖掘身边的重大影响力事件,去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与感悟,进而达到师生共鸣。
王震老师开了一场主题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恋爱中有趣的心理效应吧》与学生直播互动。孔子有言,学习在于悟,老师们不一样的素材,一样的想法,都是希望在疫情期间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能够悟出更多。
三、我们在思考“教是为了不教”,如何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我们的引导,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那么,我想,我们就达到这个境界了。
官心老师主动邀约社工专业的老师们,一起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或轻松、或活泼、或专业、或严肃。公关专业的老师在学生关爱群的开场互动,以及人资、传播、行管专业的老师在学生群、在朋友圈的分享等等,无不从教学角度,去消除学生的紧张,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当然,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专业的引导力和良好的自驱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是我们对教学环境认知是否到位?我们要客观看待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障碍与受限,例如学生在密闭空间的自觉性,学生的心理负担程度、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的生活环境等。二是对学生的接受度是否掌握?我们需要考虑学生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吗?我的学生会自主学习吗?会合作学习吗?等等。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环境与学生调查。调查后做的教学设计更具可操作性,能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于传授什么内容要采用何种方式拔高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什么学生要施以何种要求和什么样的指导频率等,也会胸有成竹。更能彰显老师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们认为,防疫管控下的教学治理,其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路径固然重要,但是往往容易流于表面。教育的内涵,应该是鼓励师生广泛的参与,去尊重教师的投入,去唤醒学生认知,进而重塑教学,走上一条自下而上的共同治理的道路。
文/罗亮梅
审校/徐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