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隔离者亲历:政府应对疫情的“新打法”

作者: | 发布时间:2021-07-04 14:40:01


 

    前几天新闻报道说广东的“新打法”为应对Delta疫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马上就联想到我们沙盘的“打法”,集体协商的“打法”,看来有点“走火入魔”。新闻报道不长,但尽显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担当。身在公治院,对“政府”、“管理”会更加敏感,正好暑假要写一个课程案例,先写个日记练练笔吧!

    

Day 0 620日(周日,晴),一举成名

下午院群里大家惊呼怎么会是“黄码”时,我比大家更高一级——“红码”。慌乱、紧张、无助渡过了几个小时。小区不大,晚上散步的人也不少,我赶紧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一样上了救护车。闪耀的救护车,闪白的防护服,我因此“一举成名”。今天,这也是我第一次经历“流调”、“黄红码”和“三人小组”。

先说说“流调”,来电提示“荔湾疾控中心”(应该是市委托),对活动轨迹问得非常清楚,他们就像侦探,摸清是否潜在感染者,或是密接、次密切等。我如实说完后,感觉特别轻松与高兴,因为流调的工作人员夸我效率高,又配合她工作,她是汕头来支援广州的。我想流调就像是一根根线,他需要边梳理边找出关联,管理何尝不是呢?

再说说“黄红码”,流调后一个多小时,我就接到所在区的疾控来电说我是红码,要隔离。后来才知道,政府通过移动大数据划定区域内相关的人,再以颜色标识,实行不同的管控,黄码就是督促“三天两检”来快速排查,这就是政府所说的“新打法”之一。这与生产管理的“标识管理”、“看板管理”是一样的,通过直观的信息传递,加上后台监测,提高工作效能。

说到“三人小组”,他们跟着救护车一起来的,由医生、公安、社区组成的三个人,上门测体温测核酸,看上去全副武装有点阵仗,但熟门熟路,耐心解释,很尊重很客气。其实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来之前,居委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意思是来什么车,什么人、什么时候上门,我要准备些什么,不要急之类,特别告诉我是晚上来(一来救护车白天没空,二来尽量减少他人恐慌)。他们评估了我家条件,把全家人测完,签了一堆字,但是很快。三人小组就是“网格化管理”的落地,十几年前北京首创,延伸到疫情防控上,他们既了解小区情况,又容易细化管控措施,而且能关怀到位,老百姓能真正体会到基层治理带来的安心与贴心。不过基层一线还是挺辛苦,这一任务落到社区后,居委汤先生要协调医院和派出所派人,要协调救护车,还要向上汇报,也要安抚我情续,从下午忙到晚上,加之前几天全员核酸都有几夜没合眼了。居委再三感谢我配合,说把我送走,他就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1:三道关口才进到酒店              图2:酒店很干净

 

Day 1621日(周一,从此不知晴雨,因为酒店隔离房间没窗)备受安慰

第一天新闻大家都看到了,我随之成为被慰问的对象,接收着四面八方安慰的信息,还有安神音乐、健身气功,各种陪聊,前一夜没睡着,希望今晚可以好睡。

 

Day 2-7622-27日(周二至周日,开始被流程化作业)继续不安

一日三餐非常丰富,被政府养着,我一度不敢晒出,因为此时校园正经受着物资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看着奋战在一线的同事连夜奔忙,我却无能为力,于是盼望着Day 7的到来。这几天上午测核酸,下午喝中药,上下午各一次人工温测,智能贴测温、时不时居委电话慰问,还有报警门磁和走道监控,政府能想到的都做到了!我应该安心才是。周二备课,周三上课,周五和大静招生直播,空档很多,带的书一本没看,看剧的心情都没。酒店隔离七天后,我想着反正是离开酒店,回家与回学校一样,居委劝我别回家(说我条件做不到:独居、封条、监控、门磁、智能测温等),我于是在粤康码系统和其他渠道申请回校。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还是说说这几天我体会了什么吧。

先说说“流程化”,救护车封闭转运——隔离酒店封闭管理(医护、疾控、后勤三条线分区)——酒店内固定时段监测——电话不定期安慰——救护车封闭转走,流程很完备,我只管认真听指挥即可。其实一线的老师分餐、守夜、报数据都是践行者,比我更理解这其中的严格和不容马虎。其实环环相扣,无缝对接,无不考验着各层级的担当与作为。

再说说“制度化”吧,以测核酸为例,规定鼻拭子。我每天的梦魇,但不得不遵守。第三天求情,不成。第四天我说明了我鼻炎,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提的,实在太难受了,说“不早说,下次”。第五天,咽拭子了一回,高兴了一整天。想着制度为了我灵活了一回,很知足。第六天,双鼻,因为要分给两个不同检测机构交叉检测。曙光在前,忍忍了。

也说说“科技元素”吧,这里的智能测温,我很喜欢,也方便医护监测。还体会到了大数据的无所不能,因为期间有电话向我核实情况时,天河、白云、东莞三地疾控人员信息有共享,而且还很细化,也就是我什么时段经过哪条路做了什么事情非常清楚。

 

           3 :丰盛的午餐                 图4:每天两次抗疫中药

 

Day 8-14628-74日(周一至周日,开始理解防控意图)期待阳光

前几日本以为可以回校,白忙活一场,大受打击后,反而静心了,因为看到学校现在管理有序,我也不那么内疚了。静下心来说说我“为什么被隔离”吧!其实,我去过一次学校。想着四六级考后,趁师兄师姐在学校可以帮忙,赶紧把校赛选拔做了,怕期末事多,顺便私心一下打第二针疫苗。结果基站捕捉到我信号,所以就有了上面大数据的厉害。这背后我是怎么入他们的眼呢?

首先,我是“优化防控措施”后的“次密接”。因为“密接”在这次Delta后升级了定义(升级后:同一个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座建筑、同一栋楼),故“次密接”也升级了管控。我最大感受就是居委和疾控人员一再跟我解释:概念变了,防控管理模式有时会升级,有时会补丁,有时会优化,现在我这种情况,“集中隔离”便于精准阻断潜在风险,希望我配合。难怪居委经常最后附带一句,“不排除政策有变化啊!”。 我不时不在感受着动态管理,这种权变,也是“新”嘛!

其次,为避免次生传播,在哪隔离也是要考虑的,“政府有隔离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白云区隔离酒店听说有十几家,还承担着境外回国的隔离任务,我自然也享受了这种便利,三餐伺候,抗疫中药,核酸测温,把我养的妥妥的。这里条件虽然一般,但却是许多回国人士的选择,因为他们有的需自费,实惠是他们要考虑的。

 

写到这里,想起案例指导老师说,撰写案例不要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于是写日记也克制了些。其实深知处学生在隔离宿舍的滋味,离解除还有两天,大家一定要坚持呀!当然,更能体会到默默为学生奉献的一线老师的辛苦!他们很年轻,也是他们爸爸妈妈的宝贝,双手从小没干过什么粗活,在这些日子,搬搬抬抬运运,日夜颠倒,看了也是很心疼!

 

最后,向无私奉献的老师们,逆行者们,志愿者们,致敬!谢谢你们的守护!

 

文/罗亮梅

审校/徐文俊

 办公地址:

东莞校区格物楼2B109(523133)

 联系电话:

(0769)-8267683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