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劳动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原理》

作者: | 发布时间:2021-05-20 16:46:41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本科课程,广州新华学院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深入挖掘各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了一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贯穿学生大学生涯,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立足社会现实,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追踪当今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教师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学生专题报告、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使用由陈瑞莲教授和张紧跟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2016年《行政管理学第二版》,是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公共治理学院系列教材。结合陈瑞莲教授主编的《行政案例分析》配套案例分析,供学生课后自学和参考,有利于学生掌握行政案例分析的基本要领,以加深对《行政管理学》一书中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日后学习行政案例夯实基础。

该课程实现了以课带赛、科研见长、教改领先的三大特色。依托《行政管理学》课程,以课带赛、以赛促学。学院已举办两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编写了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集。鼓励、支持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推出“公管月”一系列品牌活动,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更加深入对行政与公共治理的研究,我院已联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承办了四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并坚持开展知名学者和资深公务员的讲座,让学生在优秀人士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陈瑞莲教授《行政管理学第二版》的主编,2018年到校给学生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讲座

张紧跟教授《行政管理学第二版》的主编2021年到校给学生作题为《城市群治理绩效何以差异化》讲座

 

《行政管理学》授课教师范艳红参加第三届说课大赛并获总决赛一等奖

 

特色课程:《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于2015年正式开讲,已连续开课5年。该课程的开设既是回应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理论政策研究的社会需求,又是响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事务处理工作的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正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注于帮助学生厚植“和谐劳动关系”情怀,培养学生“懂防范、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劳关天下”的职业素养。基于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遵循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解除和终止的逻辑,从入职、在职、离职三个阶段探讨劳动用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劳动合同订立、员工参与管理、集体谈判、劳动关系解除与终止、劳动争议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该课程从学术研究、角色参与、学科竞赛等多视角,以知识重构等理念进行了教改设计。

多视角导向,全方位育人。一是学术视角,帮助学生夯实劳动关系管理理论认知,鼓励学生跨学科拓展知识、开展企业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二是角色参与视角,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角色模拟训练,以提升学生对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四大角色的认同感与体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方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三是竞赛视角,在课程设计中模拟真实竞赛流程,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思辨力和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并以此提升“劳关天下”的职业素养。三大视角下的精心课程设计,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重构知识内容,优化课程设计。针对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核心。本课程在上述三大视角下通过认知模块、实践模块、竞赛模块对知识进行重构,以解决课程的适应性问题。认知模块解决的是知识传授和学术拓展问题;实践模块是通过实习基地、实训室完成模拟集体谈判、模拟劳动争议仲裁等,提升学生的角色代入感;竞赛模块在于设计与学科竞赛对接的课堂教学环节,做到与真实竞赛一样的流程、一样的评审机制,以提升教学的真实感。(如图1所示)

1  各环节的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环节

学习活动

教学方法

课前

基础知识学习

小组讨论

小组任务准备

项目驱动式学习

合作学习

线上:基于问题学习,完成视频学习,线上讨论、以及测试等

 

线下:通过创建问题背景,激发模拟与实践

课中

重难点教学

情景模拟

案例教学

体验式学习

课后

测试

答疑

探究式学习

合作学习

 

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混合式教学。本课程的教改设计以PBL教学法贯穿线上线下教学(如表1所示)。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看,课前任务是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小组任务的准备,侧重项目驱动式学习与合作学习;课中以案例教学法、体验式学习为主,以解决重难点问题,并完成需要现场指导的情境模拟;课后以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从线上与线下形式来看,主要是PBL教学。线上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为主,完成学习平台的视频学习、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小组线上讨论,课后测试答疑等;线下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创建问题背景,激发学生模拟与实践。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形成性评价主要由线上学习、线下课堂模拟集体谈判、模拟劳动争议仲裁等4个项目成绩(包括生生互评、小组互评)以及考勤组成;终结性评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

罗亮梅副教授授课《劳动关系学》

授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罗亮梅副教授进行课堂提问

 

以赛促教

 

 

特色课程:《公共关系学原理》

《公共关系学原理》是一门具有经典传承的课程。1996年中山大学开设公共关系学管理专业,当时任教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谭昆智副教授与吴柏林副教授,醉心于《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开发。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更好将经典流传,与时俱进,两位教师悉心带领年轻教师,深化了课程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课程以案例课、讨论课与演示课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2013年起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共有校外实习基地4个。有优秀的师资团队,已聘15位校外导师,均来自公关行业从业一线,部分导师服务于国内知名公关团队,对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邀请专家到学院与学生交流,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公共关系学原理》学习框架图

 

 

 

任课教师谭昆智副教授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谈学习

资料来源:公共治理学院

 

 办公地址:

东莞校区格物楼2B109(523133)

 联系电话:

(0769)-8267683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