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11-19 18:10:21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需求,立足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广东省双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大数据技术,能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服务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经营、策划、调研、沟通协调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预期学生毕业 5 年左右能达到的目标:

目标1: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成为管理骨干。

目标2:在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等负责办公室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目标3:在新建企业和社会组织中负责党建工作。

目标4:在城乡社区治理中成为村(居)组织的核心管理者。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公共管理基础知识,接受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思维的教育与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和管理、经营、策划、调研、沟通协调的基本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的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以德育为先,同时应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德育要求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能够自觉地健全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倡导集体主义与团队拼搏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奉献、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勇于探索。

2.知识要求

1)通识性知识。通过课程学习,熟悉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知识,基础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知识。

2)学科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通过课程学习,熟练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国内外发展动态,熟悉中国行政管理专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4)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创业、创新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流程。

3.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具备获取、更新、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调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数据收集、处理、统计分析能力,具备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5)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依法行政、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基本能力。

4.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情感;具备奉献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人文和科学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有深厚的政策理论素养、公正的依法行政素养。

3)健全的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4)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融洽的团结协作精神,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欲望;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的基本素质。

(二)本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毕业要求1:通识性知识

毕业要求1-1:通过课程学习,熟悉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毕业要求1-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知识,基础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知识。

毕业要求2:学科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2-1: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3:专业知识

毕业要求3-1:通过课程学习,熟练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毕业要求3-2: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国内外发展动态。

毕业要求3-3:熟悉中国行政管理专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毕业要求4:创新创业知识

毕业要求4-1:掌握创业、创新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毕业要求4-2:熟悉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流程。

毕业要求5:专业能力

毕业要求5-1: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

毕业要求5-2: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6: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毕业要求6-1: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

毕业要求6-2: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毕业要求7: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要求7-1: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具备获取、更新、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要求8:调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8-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数据收集、处理、统计分析能力,具备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要求8-2: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毕业要求9: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要求9-1:掌握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依法行政、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基本能力。

毕业要求10:思想道德素质

毕业要求10-1: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情感;具备奉献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毕业要求11:人文和科学素质

毕业要求11-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

毕业要求11-2:有深厚的政策理论素养、公正的依法行政素养。

毕业要求12:健全的身心素质

毕业要求12-1: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毕业要求13: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毕业要求13-1:养成良好融洽的团结协作精神,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欲望;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的基本素质。

1-本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图(○表示相关)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要求9

毕业要求10

毕业要求11

毕业要求12

毕业要求13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最低总学分及总学时

毕业总学分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17.8学分,实验教学27.7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4.5学分实验实践教学占总学分26.38%。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毕业最低学分

所占比例

毕业最低

学时

所占比例

备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必修

114

17

10.63%

272

8.21%

 

公共基础课程(全校性)

39.5

24.69%

812

24.52%

 

专业基础课程

34

21.25%

828

25.00%

 

专业必修课程

23.5

14.69%

598

18.06%

 

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修

34

1

0.63%

16

0.48%

 

专业限制选修课程

23

14.38%

414

12.50%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10

6.25%

180

5.43%

 

公共选修课程(全校性)

12

7.5%

192

5.80%

其中“创新、创业、创意”课程模块及通识课程模块中的美育课程各至少要修满2学分

毕业总学分/总学时

160

3312

 

理论教学

117.8

73.63%

2170

65.52%

 

实验教学

27.7

17.31%

630

19.02%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14.5

9.06%

512

15.46%

 

 

五、专业核心课程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宪法与行政法、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组织学、城市管理概论、公文写作、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社区治理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一)军事技能训练

军事技能训练坚持按纲施训、依法治训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仿真训练和模拟训练。训练时间为 2 周。

(二)社会实践调查

为促进我校大学生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培养大学生 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为将来毕业后融入社会作好充分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总体安排在 1-5 学期的第二十周进行。

(三)“创新、创业、创意”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学生选修创新训练课程、参加学术讲座、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四)专业实习

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内容开展专业实习,第 7 学期安排 10 周(4 学分)时间,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见习或参与各项公共关系工作和社会调查。学生的毕业实习 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实习单位所给予的评定,占总成绩的40%;二是学系给予的评定,占总成绩的60%。

(五)毕业论文(设计)

 7 学期和第 8 学期分别106学分),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社会实践,撰写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实现的关系矩阵

3-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实现的关系矩阵

课程信息

毕业要求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H

H

 

 

 

H

 

 

M

H

H

H

H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

H

 

 

 

H

 

 

M

H

H

H

H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H

 

 

 

H

 

 

M

H

H

H

H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H

H

 

 

 

H

 

 

M

H

H

H

H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H

H

 

 

 

H

 

 

M

H

H

H

H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形势与政策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外语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外语语法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外语语法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实用外语口语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体育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入学教育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军事理论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军事技能训练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

H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H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五)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

H

H

 

 

 

H

 

 

M

H

H

H

H

公共基础课程

国家安全教育

H

H

 

 

 

H

 

 

M

H

H

H

H

专业基础课程

政治学原理

H

H

M

H

H

 

 

M

M

H

H

L

L

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原理

M

H

M

M

H

H

M

M

H

H

H

M

H

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学概论

M

M

L

M

M

M

M

M

L

M

L

M

L

专业基础课程

行政管理学概论

H

M

H

 

H

M

M

H

H

H

H

M

H

专业基础课程

宪法与行政法

M

H

H

L

H

H

L

H

H

H

M

M

H

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

H

H

M

 

M

M

 

H

 

H

 

 

 

专业基础课程

公共政策分析

H

H

H

M

H

H

M

H

H

H

H

H

M

专业基础课程

行政组织学

H

H

H

H

H

M

M

M

L

L

L

M

L

专业基础课程

领导学

H

H

H

 

H

H

 

M

H

H

 

M

M

专业基础课程

城市管理概论

H

H

H

L

H

H

M

M

H

H

H

H

M

专业基础课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H

H

H

L

H

M

L

H

H

H

M

H

H

专业基础课程

公文写作

L

H

H

L

H

H

M

M

L

M

M

M

M

专业基础课程

公共伦理

H

H

H

 

H

H

 

M

 

H

 

M

M

专业必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

M

M

M

M

M

M

L

L

H

M

M

M

M

专业必修课程

公共经济学

H

H

H

L

H

M

L

M

H

H

H

M

H

专业必修课程

劳动关系管理

H

H

H

 

H

H

 

M

 

H

 

M

H

专业必修课程

数字治理

H

M

H

 

H

M

H

H

 

H

L

M

H

专业必修课程

社会劳动与实践调查

H

H

H

H

H

H

H

H

M

H

M

M

H

专业必修课程

劳动教育专业实习

H

H

H

H

H

H

H

H

M

H

M

M

H

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

H

H

 

 

 

H

 

 

M

H

H

H

H

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

中共党史

H

H

 

 

 

H

 

 

M

H

H

H

H

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

新中国史

H

H

 

 

 

H

 

 

M

H

H

H

H

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

改革开放史

H

H

 

 

 

H

 

 

M

H

H

H

H

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

社会主义发展史

H

H

 

 

 

H

 

 

M

H

H

H

H

专业限选课程

公共行政学说史(加入行政管理文献选读)

H

M

H

 

H

H

M

M

L

H

L

H

H

专业限选课程

组织行为学

M

H

H

H

H

H

M

M

H

H

H

H

H

专业限选课程

公共管理学术写作

H

H

H

 

H

H

M

H

H

H

H

M

H

专业限选课程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H

M

M

L

H

H

M

M

L

H

L

H

H

专业限选课程

风险治理

H

H

H

M

M

H

M

H

H

H

H

H

M

专业限选课程

社区治理

L

M

H

M

M

M

M

M

M

M

M

M

M

专业限选课程

国家公务员制度

H

M

H

 

H

H

L

M

H

H

M

M

H

专业限选课程

社会工作

H

M

H

 

H

H

L

M

 

H

M

M

H

专业限选课程

社会保障学

L

H

M

M

H

 

 

M

L

H

M

 

 

专业限选课程

社会组织管理

H

M

H

 

H

H

L

M

L

H

M

M

H

专业限选课程

城市规划

H

M

H

 

H

H

 

M

L

H

M

M

H

专业选修课程

演讲与口才

L

L

L

L

L

H

M

M

M

M

M

H

H

专业选修课程

公共决策沙盘模拟

L

L

M

L

H

H

H

H

H

L

L

H

H

专业选修课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

L

M

M

M

M

 

 

L

L

H

M

 

 

专业选修课程

当代行政改革

M

M

H

M

M

M

M

M

M

M

M

M

M

专业选修课程

区域公共管理

H

H

H

M

H

M

M

H

H

H

H

H

H

专业选修课程

档案管理

L

L

M

L

M

M

M

M

L

M

M

M

M

专业选修课程

行政职业能力

H

 

H

 

H

H

 

 

 

H

H

M

H

专业选修课程

舆情分析

 

H

H

H

M

M

H

M

H

H

H

H

H

M

专业选修课程

政府绩效评估

H

H

H

M

H

M

M

H

H

H

H

H

H

专业选修课程

地方政府管理

H

M

H

 

H

H

M

 

 

H

H

M

H

专业选修课程

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治理

H

H

H

 

H

H

H

H

 

 

M

 

M

说明:本表主要反映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关联度最高的课程用符号H”表示、其次用“M”表示、再次用“L”表示。支撑强度的含义是指该课程覆盖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多寡,H至少覆盖80%M至少覆盖50%L至少覆盖30%


八、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

、责任书

执笔人

区展玲

录入人

潘思俊

参加讨论人

张紧跟、徐文俊、王光辉、区展玲、郭巍青、袁政、谢霞飞、程金生、范艳红、汪玉叶、郑海静、徐栩、陈子森、田婷、孟喜悦、萧映华

专业负责人

张紧跟

分管教学领导

罗亮梅

校对人

张紧跟

修订日期

2024.09.06

 

 

 

 

 

 

 

 

 

 

 

 

 

 

 

 办公地址:

东莞校区格物楼2B109(523133)

 联系电话:

(0769)-8267683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