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自2006年学院成立以来,行政管理学课程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涯专业学习的始终,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立足社会现实,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追踪当今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主要涵盖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法治、公共预算、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改革等方面。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教师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学生专题报告、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使用陈瑞莲教授和张紧跟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2016年《行政管理学第二版》,是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公共治理学院系列教材。结合陈瑞莲教授主编的《行政案例分析》配套案例分析,供学生课后自学和参考,有利于学生掌握行政案例分析的基本要领,以加深对《行政管理学》一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为学生日后学习行政案例夯实基础。
已具备的课程特色: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学校重点课程。该课程实现了以课带赛、科研见长、教改领先的三大特色。
为更加深入对行政与公共治理的研究,我院已联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承办了四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并定期举办了多次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大力提升科研水平。
依托《行政管理学》课程,以课带赛,以赛促学。学院已举办两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编写了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集。
学生们对于行政管理学课程有着非常良好的反馈,学院坚持开展知名学者和资深公务员的讲座,让学生在优秀人士的经历中获得启发。此外,在课程安排上也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支持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推出“公管月”一系列品牌活动,成为学生锻炼的重要平台。
2.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于2015年正式开讲,已连续开课5年。本课程基于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遵循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解除和终止的逻辑,从入职、在职、离职三个阶段探讨劳动用工管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劳动合同订立、员工参与管理、集体谈判、劳动关系解除与终止、劳动争议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有效的劳动关系管理,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摆在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的开设既是回应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理论政策研究的社会需求,又是响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事务处理工作的人才培养需求。本课程正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注于帮助学生厚植“和谐劳动关系”情怀,培养学生“懂防范、善协调”,使学生具有“劳关天下”的职业素养。
该课程从学术研究、角色参与、学科竞赛等多视角,以知识重构等理念进行了教改设计。
第一,多视角导向,全方位育人
一是学术视角,帮助学生夯实劳动关系管理理论认知,鼓励学生跨学科拓展知识、开展企业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二是角色参与视角,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角色模拟训练,以提升学生对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四大角色的认同感与体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方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三是竞赛视角,在课程设计中模拟真实竞赛流程,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思辨力和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并以此提升“劳关天下”的职业素养。三大视角下的精心课程设计,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第二,重构知识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核心。本课程在上述三大视角下通过认知模块、实践模块、竞赛模块对知识进行重构,以解决课程的适应性问题。认知模块解决的是知识传授和学术拓展问题;实践模块是通过实习基地、实训室完成模拟集体谈判、模拟劳动争议仲裁等,提升学生的角色代入感;竞赛模块在于设计与学科竞赛对接的课堂教学环节,做到与真实竞赛一样的流程、一样的评审机制,以提升教学的真实感。(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混合式教学
本课程的教改设计以PBL教学法贯穿线上线下教学(如表1所示)。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看,课前任务是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小组任务的准备,侧重项目驱动式学习与合作学习;课中以案例教学法、体验式学习为主,以解决重难点问题,并完成需要现场指导的情境模拟;课后以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从线上与线下形式来看,主要是PBL教学。线上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为主,完成学习平台的视频学习、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小组线上讨论,课后测试答疑等;线下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创建问题背景,激发学生模拟与实践。
表1 各环节的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环节 |
学习活动 |
教学方法 |
课前 |
基础知识学习 小组讨论 小组任务准备 |
项目驱动式学习 合作学习 |
线上:基于问题学习,完成视频学习,线上讨论、以及测试等 线下:通过创建问题背景,激发模拟与实践 |
课中 |
重难点教学 情景模拟 |
案例教学 体验式学习 |
课后 |
测试 答疑 |
探究式学习 合作学习 |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形成性评价主要由线上学习、线下课堂模拟集体谈判、模拟劳动争议仲裁等4个项目成绩(包括生生互评、小组互评)、考勤等组成;终结性评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
通过混合式教改,使教师深深体会到了课程设计之“妙”,即通过线上铺垫,线下呈现;课前初阶学习,课中解决难题;课里模仿、课外创新,真的把每一个知识和素质盘活了。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生素质都有一定提升,例如线上限时讨论和测试、线下课堂展示都会进行排名,学生争先恐后,保证了授课与学习的效率;另外,小组模拟中“搭便车”的情况少了;再者,本课程直接对接学科竞赛,从学生参加的校赛和国赛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提升很快。
3. 《公共关系学原理》
《公共关系学原理》,是一门具有经典传承的课程。自1996年中山大学开设公共关系学管理专业以来,当时在中山大学主讲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谭昆智副教授与吴柏林副教授,醉心于《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开发,该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更好将经典流传,并与时俱进,两位教师悉心带领年轻教师,深化了课程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案例课、讨论课与演示课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自2013年起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共有校外实习基地4个,已聘15位校外导师,均来自公关行业从业一线,部分导师服务于国内知名公关团队,对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邀请专家到学院与学生交流,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