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广东实践

作者: | 发布时间:2025-04-09 15:42:0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广东实践

11月30日,中山大学叶林教授在第六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论坛暨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产教研高峰论坛上作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广东实践”的学术分享。该论坛由广州新华学院主办,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广东中粤国际会展策划工程有限公司承办,《公共行政评论》、《岭南学刊》与《公共治理研究》编辑部与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会均提供了学术支持。叶林教授在会议上对中国城乡融合的现状、相关政策、广东实践与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图:中山大学叶林演讲现场


首先,叶林教授分析了中国城乡融合的现状。一方面,叶林教授以大湾区的城市发展为例,指出世界知名评级机构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24》中,香港、广州与深圳均位列一线城市序列。这显示了中国一线城市在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强大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近十年来持续缩小,这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加快,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明显增强。此外,叶林教授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其次,他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回顾了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政策历程。叶林教授指出,十九大和二十大是中国城乡关系的重要转折性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问题,目标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城乡关系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叶林教授表示,当下,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最后,他以广东实践为例,指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广东省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广东省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展开了以“县”“镇”为帮扶重心的乡村振兴探索,通过驻镇帮扶、组团结对帮扶、分级分类帮扶的方式,全域全覆盖实现乡村振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于广东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叶林教授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需要通过构建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和县域的县镇村联动发展体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从而达成“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目标。


叶林教授的分享唤醒了所有听讲人的“故土”之情。城与乡本应是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共同体。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的各位老师也将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论与新路径,讲好中国城乡治理故事的同时,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校记者站

陈子森

审校:王光辉

 办公地址:

东莞校区格物楼2B109(523133)

 联系电话:

(0769)-8267683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