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 | 构建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彰显中国特色与价值
2024年11月30日,在第六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论坛暨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产教研高峰论坛中,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学教授作了题为《构建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的思考》的分享,李学教授针对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展开深入研究,其成果聚焦于构建政务信息公开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引发广泛关注。

图:厦门大学李学做演讲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被形容为民主政治的 “氧气”,成为 “民主的第三波” 以来最值得研究的全球政治现象,并获得诸多国际组织重视与认可,被赋予 20 多种治理功能。在我国,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经历了从村务信息公开制度的雏形到 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2008 年实施),再到 2019 年修订的发展历程。国家高度重视该项制度建设,充分肯定其治理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等政策创新。
构建政务信息公开研究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政治价值。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下,“透明度” 理念虽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现代治理理念,但相关话语体系由西方国家学者主导,在研究议题、评估体系、学术评价、国际发表等方面存在局限,我国深度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不足,影响国家软实力提升。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凸显我国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优势,在全球竞争中提升国家软实力,对抗西方话语霸权,提升国内制度治理效能。
然而,西方话语体系下国内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存在缺失。一方面,未能充分梳理挖掘我国制度优势特点,存在简单以西为师的倾向;另一方面,缺乏独立学术问题意识,学术追随现象严重,服务现实公共治理意识不足,制度价值理念和话语体系建构意识不强。为此,构建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中国话语体系应充分凸显我国制度优势,传布 “人民至上” 的话语体系,揭示西方制度建设话语陷阱,系统研究我国制度建设实践模式,并加强国际发表,积极传播 “透明政府” 的中国故事。这将有助于我国在政务信息公开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迈向新台阶,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李教授的分享让在场师生对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及其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研究视角,不仅剖析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全球发展趋势和国内实践历程,更提出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师生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学术营养,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我们的研究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图:校记者站
文:郑海静
审校:王光辉